形态描述
形态描述 贝壳较小或中等大小,壳质薄但稍较韧。壳较短,略呈短柱状。两壳相等,壳两侧不等。壳前端和后端皆呈圆形,等粗,但后端稍宽扁。壳顶位于贝壳的最前端,较弯,稍有螺旋,明显。壳腹缘略弯入,背缘稍呈弧形,自壳顶向后约至贝壳中部稍直,后背缘稍弯,后缘呈圆形。壳面自壳顶至壳后端有1条较粗大的隆肋;一般隆肋较圆,向腹缘骤减,向背缘垂直于腹面,故两壳在腹缘形成一个中间凹的梭形面。壳表无放射肋,光滑具光泽,生长纹有的极细密,有的较粗而高低不平;多呈褐色或栗褐色,有的个体呈黄褐色;一般壳前端或壳顶附近颜色较浅,壳背缘及后端常呈黑褐色(彩版Ⅲ:4)。贝壳内面颜色较浅,多呈灰白色,有的壳后端常呈浅蓝灰色,具光泽;肌痕略显或不明显,略显壳表透过的生长纹。壳缘光滑,有壳表卷入的角质狭缘;狭缘呈红褐色,易破碎。铰合部无齿;韧带细,长度小于壳长的1/2,呈褐色;韧带脊白色,较明显。足丝孔不明显。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贝壳短,呈圆柱状。壳顶凸,微有螺旋。壳表呈红褐或栗褐色,少数呈淡黄色,光滑具光泽。无铰合齿,水管较长,鳃隔膜具有分枝状的穗。营石灰石穴居生活。
生境信息
生态习性 为暖水性种,在我国南部沿海较为常见;虽分布普遍,但数量不很多。从潮间带中、下区至潮下带浅海底有分布。此种和石蛏的生活习性较相似,终生营穴居生活,穴居于石灰石中,仅留一小孔与外界相通,一般约在4—6月间生殖腺成熟。
国内分布
地理分布 国内普遍分布于我国南部沿海,如广东省南澳岛、汕头、汕尾、遮浪、澳头、大亚湾、平海、乌石、硇洲岛,香港,广西壮族自治区涠洲岛,海南省新盈、北港、新村、崖县及其南部外海,西沙群岛华光礁等(分布图23);国外大西洋的安的列斯群岛、多米尼加海峡,瓜德罗普岛及法兰西堡等,日本本州能登半岛以南、塔希堤、新喀里多尼亚,印度洋的奥博克、吉布提、也门亚丁及塞舌尔等。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这种贻贝和其他种类一样,肉味鲜美,营养丰富,可供食用。但由于采捕不便,产量也不高,无食用价值。由于它具有穿凿石灰石的能力,故对一些海港建设等可能有危害。